Witt Istanbul
Hotel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土耳其人的作息都與觀光有觀,無論是哈拉各國語言的計乘車司機或是邀約單身女子心懷不軌的年輕人(註)。根據聯合國旅遊組織(UNWTO)統計,2012土耳其吸引了近四千萬遊客名列全球第六,整個國家就像個鬧哄哄的大市集,沒有一刻停止交流、交談和交易。
這裡從來不在我的旅遊清單上即便它如此熱門。
探訪閉著眼睛也描繪不出景致的國度比較有吸引力,如果不是正好經此轉機至巴塞隆納、正好有間一直想入住的旅店,土耳其排山倒海的文章和由來已久的獨特性,從來引不起我的興致。
探訪閉著眼睛也描繪不出景致的國度比較有吸引力,如果不是正好經此轉機至巴塞隆納、正好有間一直想入住的旅店,土耳其排山倒海的文章和由來已久的獨特性,從來引不起我的興致。
這間位於Beyoğlu區是間帶有精英色彩的小旅店,與周遭洋溢著早期紐約蘇活區的氣味組成天作之合!一間旅館改變對一個城市的定義,進而產生想進一步知道為甚麼,比如Esplendor之於布宜諾斯艾利斯Palermo,Guest housewest之於倫敦Notting Hill和去年入住的Casa Camper之於東柏林Mitte….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就闖進一個被藝術氣息、型格商店與懶洋洋的街貓給包圍的住宅區,不得不讓我重新定義自以熟悉的伊斯坦堡。
相對於土耳其的意興闌珊,Witt的設計團隊Autoban倒一直感興趣,從04年第一次在Wallpaper看到便不時注意這間來自當地的工作室又推出了甚麼,如香港208 Duecento Otto和伊斯坦堡Gaspar,兩者餐廳設計似乎都比旅館獨特許多,直到這間Witt。
旅館位於連司機都找不到的一段陡坡路上不起眼的角落,抵達時間頗早的,四周幽靜的住宅區看來也還沒醒。此行因為沒作功課的欲望便訂了當地旅行社推出的十一天土東團,唯有抵達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由我自己千挑萬選入住不在行程內的旅館,作為伊斯坦堡唯一的”重責大任”。
大廳比我以為的要小,一位說著流利英文的櫃臺人員是抵達時唯一出現的人,友善的告知房間已經準備好也可以使用大廳的早餐,如果有需要的話。還有比這更好的消息嗎?
小旅店看來呼應了伊斯坦堡混血歐洲與亞洲的獨特,同時矜貴的傳遞了新區曾經繁華然後墜落如今再次興起的格調。Autoban讓這棟僅有18個房間的旅館大廳,以芥茉黃木製沙發表達欲言又止的閃耀,不容忽視的書櫃傳遞著知識份子的驕傲,然而一進電梯卻又塗鴉著狹小空間令人想逃跑的自嘲,神來之筆除了電梯裡的囚犯還有我房間茶几上,拿把菜刀想宰了肥鴨飽餐一頓的圖案。
我的房間,真不是蓋的尤其是陽台,即便博斯普魯斯海峽美景早已老生常談,從新城望向舊城,也就是現在所在位置,越過金角灣(Golden Horen)眺望地標級的聖索菲亞大教堂(Ayasofya)和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 or Sultanahmet
Camii)仍令人悸動。在前方的就是眾所皆知,一睹舊城最好景致的加拉塔塔(Galata Tower),”空降危機”和”即刻救援2”裡展開激烈追逐,被看來搖搖欲墜的橘紅色屋頂環繞四周……
這已是我能負擔的最好位置了!Four Seasons
Bosphorus在我入住當天最便宜面庭園含早餐要價800美金,這間即便是全棟最貴也僅需一半價格,多虧了陽台和不落俗套的房間,我開始對伊斯坦堡產生點興趣了!
環顧四週,就像催眠似的又作起海外工作室的美夢,這間開放式的空間極有個性:裸露混凝土與樑柱的天花板架著黑色投射燈,擺著Nespresso咖啡機和烈酒冰桶的黑色吧台、旁邊是黑色茶几、上頭懸吊著TV和寬敞的黑色三人座皮製沙發,或許因窗外景致已如此瑰麗,空間何妨就設計得低調些,但著可不包括淋浴間,奧圖曼(Ottoman)子民看來對沐浴這件事仍有著大張旗鼓的興致,明亮炫目的土耳其Marmara大理石(ATT 4 Fun就是鋪這質材)、花俏的六顆噴頭花灑、倫敦高檔的Molton Brown沐浴精,顯然是沒打算太低調。
最後終於搞清楚了!旅館所在位置簡直完美,老天保佑此地不是商業氣息濃厚信口開河的阿拉伯世界,附近有間很棒的現代美術館(Istanbul
Modern)、古董店、悠閒自在的露天餐廳、街坊式的水果攤、前衛畫廊、手作木工店等瀰漫著歐洲氣味的住宅區。
十分鐘就可走到上周還在示威遊行的塔克辛廣場(Taksim Square),除非你對星巴克、漢堡王、大同小異的紀念品店有興趣,否則別靠近,尤其那條大家都說要逛如今不復當年學術氣儼然庸俗化的獨立大街(Istiklal Caddesi)。慶幸的是如果不幸抵達拍完復古電車,只要鑽進大街旁巷弄就躲進防空洞了,歐式建築、擺著棋盤的茶室、別致的餐廳、平價旅館等都安靜的隱身其中。
塔克辛廣場不僅是抗議好所在也是通往奢侈品的地鐵站,出了Osmanbey往Nisantasi的方向行進,便抵達以豪不張揚方式出現的精品區如LV、Catier、Lanvin、Prada、高價精品旅館…如果不知道該品牌,還以為到了發燒友唱片行或是隱匿型咖啡屋。
曾經搖搖欲墜的建築物如今翻新成了名牌店和時尚旅館,過去的漁村也成了影歌星出沒的夜總會。土耳其已不是當年LP創辦人前往伊朗的橋樑,披著波西米亞、亡命之徒、烏托邦的浪漫情愫早已不復存在,阿拉伯之春後到不了敘利亞更別說伊拉克了!如今全球都冀望被中國救贖的經濟,伊斯坦堡毋庸置疑比誰都期待,從此抵達北京的”絲綢鐵路”計畫早日實現,好重振歐亞橋樑的美名。
抵達當天正好碰到齋戒月假期(註)無異壓垮最後一根稻草,遊客大爆炸的場面遠超過步步驚心。還好我沒那麼大的好奇心想試試一瞬間來往歐亞的奇蹟,也對被神化的市集裡討價還價後的勝利覺得疲累,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我相信很美,只是無法在人山人海的簇擁與汗臭中還能欣賞它的美。
如果不是Witt的陽台隔絕了排山倒海的觀光客,又從夠高的位置宛如空拍般的呈現詩情畫意,土耳其大概只剩一場如同鬧劇的回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